蚕桑织造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
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蚕桑丝织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丝绸被视为高贵、典雅的象征,不仅在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还用于外交礼物和国际贸易。
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丝绸的华美和精致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和无限魅力。
通草花
它外形逼真,而且轻盈透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是风靡了千年的顶级奢侈品
通草花是以中药材通草作为原料,经过艺人双手“捏、捻、搓、攥”而制成的超级仿真花卉作品,它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十分繁杂 ,选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通草作为原料,经过精细的切割和打磨,形成花瓣的基本形状。接着,运用染色技艺,将通草花瓣染成各种鲜艳的色彩。然后,将不同大小,形态的花瓣细心地粘合,组合成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再配以绿叶、花枝等装饰,一朵完整的通草花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非遗通草花,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如今会这项工艺的人,却寥寥无几。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缠花
缠花,一种拥有悠久历史背景的传统民间技艺,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具有“小”“巧”“精”“活”等特点,它汲取多种美术的精华,融汇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剌绣、编织、雕塑等工艺的特点,独创出一种高雅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
缠花工艺以湖北省英山县最为著名,也叫英山缠花。所谓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实物坯架上缠绕出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美术品。所以虽然名为缠花,但花样并不仅仅限于花叶式样,而是丰富异常。
缠花每件作品都具备雕塑的立体生动感。人们称它是“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候缠花运用十分广泛,贯彻了人出生、结婚、大寿、丧葬等各种民俗活动。小孩子出生后的洗三礼和满月礼,人们会用缠花缠成小老虎,小蝙蝠的样式在小孩子的鞋子和帽子,寓意孩子幸福安康。
现代社会,缠花是独属于少女的春色。女孩子用灵巧的手指缠出一朵朵花色,制成簪子,別于发间。即使处于炎夏、深秋、寒冬,发间的春色依然鲜艳。
没有回复内容